失語症的介入—由詞類、語序來思考

語言是一種序列式的符號,各種語言皆有語法,語法主要是句子中詞語排列的順序規則。語句的次一層切割單位是詞彙,語句由詞彙串接而成。各種詞彙的排列順序就是語法規則,亦即句子中詞彙需有「先來後到」順序。由於人只有一張嘴,一個時間中只能說出一個音段,而此音段可能是詞彙或是語句中音素的某一音段。詞彙依據詞性,分為名詞、 動詞、形容詞、副詞、功能詞。詞彙分類的依據大多是依照語意或是句中的功能角色。

   傳統的語法以Chomsky的衍生語法為主,衍生語法主要是層級的概念,較不注重順序,詞語順序已經presumed。對於英語而言是恰好合適,但對於許多其他語言則顯得牽強。有些語言學者對於衍生語法學有一種特別崇拜的強迫心態,導致一種適足削履的情形。

    各語言的說話者做為同一種生物-「人」的大腦結構大致相同,語法現象不能只侷限於解釋某幾種語言。一個好的語法理論應該要能解釋絕大多數人類所說的語言。人的大腦結構和大多數動物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前額葉的佔有比重最高,額葉是行動的腦葉,主掌行動的判斷、計畫、規劃和執行。人的前葉中有一個特化的模組專門處理語言的產出,那就是Broca’s area。語法的運作就是由這一區所負責。此區損傷的患者有失語法的情形,又稱為失語法症(agramtism)。此症患者對於語序會有較嚴重的困難,忘名尤其是對於動詞,會忘的特別厲害,而動詞通常是一個句子的靈魂,在語意上負責連結其他相關的詞彙。

    詞類中「動詞」在句法中處於核心的樞紐的地位。對句子的框架有重要的作用。 在一個語句中「名詞」需要和「動詞」搭配,兩者之間有固定的搭配連結關係。一個語句的想法一出來,需要提取詞彙,尋找合適的詞語與之對應,是為入碼。需考慮到使用哪一種層級的詞彙,此時詞彙類別精準度的拿捏十分重要,此涉及表達的意圖性。詞彙庫中名詞的數量較多, 動詞的數量較少。名詞的語意類別數量和層級較複雜。說話者需要先行思考如何命名,要用哪一個詞彙來標籤它(語意)較為合適,此思考和語用有關。

    許多語言在動詞上會加上許多附帶的註記變化,如發生的時間、狀態(完成與否)、主詞數量或陰陽性等,形成一種很複雜的語法規則, 如英語、法語、 日語、 西班牙語等。漢語是個屬於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的語言。孤立語的主要特色是詞彙缺乏形態變化,不通過詞的形態變化來表達語法作用,而是通過虛詞和語序等詞本身以外的成分來表達。無詞形變化,即語素基本只有一種詞形。語意並不對語素進行變化,而是以語序來表示文法關係。漢語在語序的串接,沒有動詞的變化形式,例如「我做了」、「做了」、「沒做」、「還沒做」、「要去做了」,都是同一個動詞「做」。

     人在說話表達時,說出一個語句之前要先造句,語句的造句過程可簡單分為幾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主要是選擇關鍵句型,表意的句型架構,用來乞求、命令、 說明等作用的語句,再來是找尋特定的詞語,名詞命名,尋找符合句意之名詞的合適標籤詞語,來填充名詞的位置,有時來不及想或想不出來時只能暫時用代名詞來表示, 如那個、 這、 他。需要在廣大的詞彙庫中搜尋。此詞彙庫主要存在於顳葉的Wernicke’s area,此涉及兩語言區的聯繫與驅動(支配)。下一個階段是檢查句子的合適性,例如名詞所搭配的動詞是否合適,動詞涉及與該名詞相關的動作,例如「牙膏是用擠」,「飯是用吃的」,「果汁是用喝的」。在最後階段時,需把詞彙按照語言合法的順序規則排序,或者是加上其他附帶的註記變化。多數語言合法的順序有SOV、SVO。各語言允許的順序略有不同。產生符合語法的句子後,必須注意這些句字之間的連接詞。這些階段是語言產生的上游機制歷程,之後進入中游機制歷程,是動作的計畫和程序化。最後的下游機制歷程是動作的執行階段。

    語句中各詞彙的音素動作的計畫和程序化工作,大多在Broca’s area進行,Broca’s area具有說話動作輔助運動區的功能角色,最後由相關的primary motor area,如掌管唇區、舌區、下顎動作區的上運動神經元發出動作指令,傳送至腦幹的下運動神經元,經相應的腦神經,讓相應的肌肉收縮或放鬆,產生說話的動作。此言語上游機制的三階段或可不需嚴格地依照序列順序進行,端視激發詞語的速度而定,或許同時並行進行(parallel processing),若提詞未能即時完成時,也可用大類別的概括詞來替代, 例如使用代名詞,如這、 那、東西、人家等。

    Broca’s aphasia患者依據此理論各有嚴重程度不一的表現,忘名症(anomia)主要是在名詞命名的精準度或適當性判斷,損傷程度算是輕微, 忘名症者在動詞部分往往問題不大,語序也沒有問題。他們的受詞(名詞)用的不好,但動詞往往還算正確。畢竟所有的語言詞彙中,動詞數量相對不多,尋找起來並不困難, 他們主要是在名詞標籤的語意適切性有問題。

由於動詞的尋找需要依據名詞而定,就溝通語意和語言的形式規則而言,往往先要有受詞(名詞)再找需要搭配的動詞。主、副的角色,運作時有 “先有”  “再有”的先後順序。失語症者如果找不到適當的動詞, 往往會省略動詞,而造成只剩下一些名詞的電報語,或是用很空泛的概括詞(如做、弄)來搪塞動詞的位置。失語程度較嚴重Utterance中詞語堆積愈嚴重。發生詞類的順序錯亂的現象或是使用的動詞的形式錯誤也不在話下。

各語言的詞類語序的差異

SVO: 英語、漢語 ,此順序較不符合語句產生機制的運作先後順序,語句的詞彙尋出後需要將名詞(受詞)和動詞的先後順序對調,才符合語法。然而,此順序較符合語意的執行主動意圖,由主詞發出一個行動,作用於一個受詞之上。動詞位在居中的承上啟下位置,位居語句的樞紐核心。

SOV: 日語、韓語、法語,此順序較符合語句產生內在機制的運作先後順序,語句的詞彙尋出後不需要調動名詞(受詞)和動詞的順序,即可符合語法。 動詞位於句尾,並可能添加許多附帶的註記變化(如時態、 語態、陰陽性、單複數等),然而,因為動詞居於語句的邊緣位置,整體語句意圖性顯得較為主動性較不足。動詞上的註記變化往往較為複雜,增加形成動詞的困難。

一些失語症介入的想法

   對於失語症者的介入訓練若能符合以上所提的三階段順序原則可能效果會較佳,先訓練各類功能語句的型態,再訓練名詞的命名,再引導由名詞激發出相關的搭配動詞,再將各詞彙排列正規劃為語言所允許的語序, 如SVO或SOV(把字句)。Broca’s aphasia尤其需要加強動詞的提取,例如看到「飯」時想到要「吃」或是「煮」、「買」、「熱」,看到「湯」時想到要「喝」或是要「盛」、看到「水」想到要「玩」、「倒」「取」「買」、「喝」、「提」等。總是先激發出相關詞彙再排序組合成句子。

    對於名詞的命名訓練若能以類別相關群聚的設計為原則,則較能激發或是喚醒舊連結,將舊連結加以更新或加強鞏固,以增進詞彙提取的效能。語言訓練的目的即是在建立較佳的詞類間連結的激發型態,無論是類別之間或是類別之內。